詭三國

馬月猴年

歷史軍事

這是壹間普通的梁木結構的泥瓦房,大概也就二十幾個平方,黃泥墻上塗的白堊有些地方都 ...

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-AA+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

             

第八九五章 反客為主

詭三國 by 馬月猴年

2019-5-19 19:19

  楊彪雖然不太清楚蔡邕邀請,或者是斐潛邀請他在學宮給諸位求學的學子講壹講“君子”之道究竟是什麽意思,但是他思來想去,這種事情對他來說都是有益無害的才是,因此自然的欣然應允。
  有什麽比在這些士族子弟面前講課,闡述自己對於經學上面的理解,更加可以輕易的獲取在學術界上的聲望的?
  楊彪甚至有些認為會不會是斐潛自己已經覺得不可能和自己對抗,因此在做出這樣迎合自己的行為?
  “君子”或者稱之為“士”,是楊彪自己,甚至是絕大多數的世家子弟給與自己的壹個標簽和準則。
  在春秋戰國之後,特別是在前秦壹統六國的過程當中,古老的血統貴族理論基本上已經沒落,在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嚎叫之下,新的壹波登上寶座的人身上不再只是拼血脈,還加上了更多的東西……
  所謂的世家大族,是集世代冠冕、鄉裏豪右、家傳經學於壹身,不僅在仕途上有廣泛的門生故吏權力網絡,而且在地方亦是上擁有大莊園塢堡等等,在鄉野之間壹呼百應,在朝堂之上亦是領袖,相互姻親的家族亦多是同儔之屬,編演起壹張龐大的關系網絡。
  在頂級的世家大族之下,便是豪族,再次便是累世為官的家族,這些家族在漢代長達三四百年的時間之內慢慢的發展,已經完全把控住了整個華夏。
  在歷史當中,曹操汴水之敗後,轉眼就到了揚州又招募了近萬部隊,若不是壹夜之間營嘯,說不定還會重返酸棗;而那個走到算哪的劉備,幾次從其他的大佬手中溜走的時候也就是幾千兵力,轉轉眼忽然又增長到了上萬,這些兵力的錢糧兵械兵餉從何而來?
  絕大多數都是當地的士族和豪右們的主動支持與被動支持。
  大漢,甚至是三國,成也士族,敗也士族。
  若不是士族,也不會有三國,若不是士族,三國也不會被魏國統壹,最終歸於晉。
  斐潛看著站在臺上風度翩翩的正在長篇大論的楊彪,忽然有壹種奇怪的感覺,此時的楊彪就像是當初在雒陽時期的袁紹,禮賢下士,謙卑恭順……
  是差不多吧?
  甚至在某些程度來說,比袁紹還要更強壹些。
  然而幾乎是單槍匹馬闖冀州,並沒有像袁術壹樣獲得大部分袁家底蘊支持的袁紹,如今短短時間之內,已經幾乎是拿下了整個河北,正在和公孫瓚爭奪遼東,試想壹下,這些兵力難道都是袁紹壹個個親自招募來的?
  還是袁紹在冀州預先準備好的?
  自然都不是。
  那麽袁紹能夠憑借的是什麽迅速崛起?
  僅僅是四世三公的“袁”字和在反董聯盟上匯聚的名望而已。
  那麽楊氏為何也有這麽大的名望呢?
  因為楊氏在某種程度上,對於當代的士族或多或少有壹些恩情。黨錮之禍讓士族們收到了空前的壓迫,雖然他們在鄉裏有龐大的莊園財產,享有崇高的聲譽,在朝堂上也有相當的地位,然而並沒有什麽卵用。
  面對宦官和外戚,士人們表現得如同砧板上的魚肉,任人欺侮,而作為保持在權利中心的袁氏和楊氏,在這個時期明裏暗裏做過不少挽救同僚的事情,自然如今就得到了相應的回報。
  所以說,士族有士族的利益代表的,而這個利益代表不僅僅是壹個家族,而是壹整個系列區域的士族體系。
  如今河北士族毫無疑問支持的是袁紹,豫州的汝南潁川這壹塊似乎不太確定,但是在歷史上最終倒在了曹操的懷抱當中,至於兗州士族和徐州士族基本上和荊襄士族壹樣,在戰爭當中分裂逃亡了,歸屬到別人的行列當中,並沒有成功上位者。
  揚州還有江南那壹帶的士族,與其說是支持孫家,還不如是支持自己……
  而楊彪所代表的,按照斐潛的理解,應當就是在河東、弘農,包括和河南尹這壹塊的士族了。
  當然在歷史上,這壹塊的士族最終也是算在了曹操的頭上,或許那個時候不是楊彪不想繼續當這個代表,而是在那種情況下已經爭不過了曹操……
  斐潛看著正在滔滔不絕的楊彪,正好也和楊彪投來的眼神碰到了壹起。
  只聽到楊彪聲音朗朗,在大殿當中回響:
  “……夫君子之道,不可不弘毅,不可不慎獨,不可不羞惡,不可不謙儉,不可不惻隱,方可學以致用……非弘毅不得其正,非慎獨不得其義,非羞惡不得其智,非謙儉不得其德,非惻隱不得其仁……故而非學不得廣才,非誌不得成學,淫慢不得勵精,險躁不得冶性……諸位風華正好,亦當精學猛進,方不負歲月,有朝壹日亦可榮登朝堂,壹展胸中錦繡……”
  嗯。
  斐潛微微笑笑,反正這種大題目,基本上來說只要楊彪腦子不抽抽,也不會講出什麽大逆不道的言語出來,而是會像是官場上的套話壹樣,講壹些忠君忠國,並且帶有激勵形式的、積極正面的話語……
  差不多就是這樣也就夠了。
  洋洋灑灑壹番話下來,楊彪終於是停了嘴。這段時間壹直以來都挺郁悶,如今這麽多人在下面恭謹聆聽,也算是讓楊彪過了壹把癮。
  蔡邕先是點頭向楊彪表示感謝,然後又讓在場下負責記錄的註者將記錄稿呈上來給楊彪過目,最後說道:“楊公此論,誠為君子之言,盡解五常之道也……當錄於筆端,為學宮之求學之首章也……”
  雖然蔡邕也不是很清楚斐潛為什麽強調要這樣做,但是既然斐潛要求了,也就同意了,關鍵是蔡邕覺得這樣做並沒有什麽詭異的或是不對的地方,給學生講講君子之道,然後要求學子們用心揣摩學習,難道不是在大方向上最正確不過的事情麽?
  因此楊彪也沒覺得有什麽不對,壹目十行掃了壹下註者所記錄的文字,沒有什麽出入,便謙遜的說道:“蔡公擡愛……楊某不過壹家之論,何德何能立言成書也,當為大方之家所笑……”
  當然這話誰都明白是什麽意思,於是根本不需要蔡邕回應什麽,在旁邊的壹波人好不容易找到了壹個可以插得上嘴的話題,自然是立刻上前,用各種言語便將楊彪之前的那段話,親親抱抱舉高高……
  蔡邕斜斜的瞄了壹眼在場邊的斐潛,意思是這樣有用?
  斐潛微笑著點點頭。
  正在淹沒在各種阿諛奉承言辭當中的楊彪,掃了壹眼斐潛,不知道為何,忽然覺得事情似乎有什麽地方不太對勁,不過沒容得他細想,下壹波噴湧而來的贊譽之詞又是鋪天蓋地而來,將楊彪這壹點點的小念頭給淹沒了……
  
上壹頁

熱門書評

返回頂部
分享推廣,薪火相傳 杏吧VIP,尊榮體驗